■ 文/ 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兒童醫院13PW 病房護理長 林芳如
當父母面對孩童罹患癌症後,照護過程中最令父母棘手的是食物的準備與選擇,在臨床上也常常看見父母拿著食物問醫療人員說:「這個可以吃嗎?」、「他不小心吃了這個,會不會有問題?」,提供幾項參考讓父母把握飲食的大原則,在準備食物就不會顯得手忙腳亂。
什麼是「低微生物飲食」?
低微生物飲食(low-microbial diet)又稱為中性球減少飲食(neutropenic diet),於1960 年代首先被提出,認為孩童罹患癌症及接受化學治療後導致免疫系統降低,所準備的食物如果在處理、加工或製造過程中被微生物(如細菌、病毒或黴菌等)汙染,而在此時如果被孩童食用,則有感染風險。低微生物飲食是讓食物中的微生物量降至最少,以減少孩童接觸微生物風險。這類飲食原則還可適用於服用
免疫抑制劑、接受骨髓移植或器官移植等治療的孩童。
「低微生物飲食」需要吃多久?
建議孩童接受癌症相關治療期間仍須採用「低微生物飲食」直至治療結束,之後醫師評估孩童的狀況後,會告知父母是否需要繼續採用低微生物飲食。
哪些食物是「低微生物飲食」
微生物是非常微小的,它會一直附著在食物上並持續生長,而我們的肉眼無法看到,所以低微生物飲食是必要的,低微生物飲食範圍( 包括飲食指引、避免食用的食物):
飲食指引
---洗手:準備食物前後須洗手。
---水:水質無論是使用於煮食或沐浴,都需要定期檢測是否在合格的範圍內。食用煮沸過的開水為宜,市售的礦泉水、山泉水等不宜使用。
---器具:家中處理生食與熟食之砧板、菜刀、盤子與筷子等器具須分開,不可混用;每次使用後須清洗晾乾。不建議使用木製的砧板、盤子與筷子等器具,因天氣潮濕易發霉。
---食材:以新鮮、清潔及當季為原則,需以清水沖洗新鮮的水果和蔬菜,擦洗去除多餘的污垢,以免在切割時將細菌引入到水果中。建議食用可以去皮的水果。另外不建議水果削皮後用熱水燙,避免破壞營養素。海鮮類食物需去殼後煮熟才可食用。
---飲料:如果孩童想喝飲料,可以購買市售密封式的鋁罐裝或鋁箔包裝可接受,但食用前須以冷開水擦拭表面。不可食用市售冰塊、冰品:勿購買路邊販賣的手搖飲料,因不確定水源及冰塊製造過程。茶葉中可能中含有致病菌,不建議飲用。茶葉本身未經煮沸,且茶葉的葉片經過培養過程,可能會藏有病菌。
--- 外出用餐:若要外出用餐,盡可能選擇非尖峰時間,以減少因餐廳繁忙導致無法將食材確實烹煮至熟,選擇的食材以當季且新鮮為主。需避免吃沙拉、百匯(buffets)、冰沙或其他冷食,因這些食物含菌量高。
--- 奶粉:當餐沖泡奶粉只限當餐喝,不可反覆加溫以免病菌滋長。若食用小安素,則須先將瓶口處擦拭乾淨後再開瓶倒出來。若當餐喝不完,則先分裝後再放入冰箱冷藏,但仍須儘快喝完(分裝後需放入有加蓋的容器內),若開瓶後室溫8 小時內食用完畢,冰箱內放置不超過24小時。
--- 外食:避免選擇街上攤販所販售的食物,因無法保證食材是否新鮮及食物的保存是否為安全。若選擇外賣,則須確認該商家或餐廳的食材是否新鮮之外,也需考慮運送過程中食物保存的環境與運送時間長短,建議家屬親自至商家取貨,可進一步了解所提供的食材新鮮度及減少運送時間。
--- 從家中帶食物至醫院:若由家中烹煮食物送至醫院,須注意運送過程中食物的保溫,且盡快食用完畢。食物開始烹煮後須於兩小時內食用完畢,勿放置室溫過久。孩童只能食用當餐準備的飲食,隔餐的食物不建議使用,如炒飯。
避免食用食物
應避免微生物含量較高的食物,如:
--- 生食或半熟食物:生菜沙拉、美乃滋、蜂蜜、生機飲食、生雞蛋、生魚片、煙燻類、醃製品(如酸菜或醬菜)等。
--- 酵母菌類奶製品,如:優酪乳、養樂多或優格等。
--- 生奶製品,如:起司、乳酪、奶油等。蛋糕上鮮奶油為生的食材,不宜食用。
--- 加工過的水果、乾果、蜜餞類(如:葡萄乾、蔓越莓等)
(本文刊載於2020年9月第149期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