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癌專欄】校園 / 社區 兒癌九大警徵宣導之意義

■ 文/ 社工 鍾湘怡

童童確診罹患癌症,讓爸爸媽媽非常焦急。
媽媽說:「童童前幾個月常常喊痛,不想走路,不想上學,阿嬤說他在偷懶啦!
我們每天工作非常忙碌,也沒想那麼多;後來發現怎麼吃不下飯,臉色很蒼白,
我才帶他去看醫生,哪知道會這樣。從沒聽過小孩會得癌症。」

1

 

 

 

 

 

 

 

 

 

  這是很多剛發病孩子的家庭所呈顯的反應。根據「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的統計資料顯示,全臺灣每年約有550名新發病的癌症病童。面對兒童罹患癌症,多數人的觀念仍認為癌症是發生在成年人身上,兒童不會罹患癌症;也由於兒童較難清楚表達身體的異狀,因此總是在症狀非常明顯時,才發現罹癌。然,兒童癌症的形成與生活習慣無關,所以幾乎是無法預防的。
  現今的家庭結構多為雙親雙薪、單親獨力扶養及隔代教養等型態,家中照顧者若忙於工作,再加上兒童不擅表達,常會被認為只是一般的病痛,而輕忽了重性。因此,兒童癌症基金會針對兒童癌症的九大警徵,設計了一套『愛自己』生命教育宣導課程,透過九大警徵介紹,內容包含:臉色蒼白、身體有紫斑或出血傾向、不明原因發燒、不明原因疼痛、不明的腫塊、淋巴腺腫大、肝脾腫大、神經學方面症狀及眼睛有異常反射光等說明,幫助兒童關心自己身體反應。兒童癌症基金會進入學校班級或社團,應用活潑圖片、影片及有獎徵答等方式,增長兒童對於癌症認識的概念與知能,並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服務兒童癌症家庭歷程中發現,兒童復原後返校生活適應也是家長們非常重視且擔心的一環,擔心兒童經過長期治療,學業無法適應,擔心學校生活的危險性,以及人際關係適應等等。因此,兒童癌症基金會也逐漸將返校適應的部份納入校園宣導內容之一。107 年至108 年10 月,兒童癌症基金受邀到台灣7 間學校大型或小型團體進行宣導,總計受益人次574 人次。
  兒童癌症基金會也發現,社會大眾對於兒童癌症的發生、治療歷程、自費醫療費用及生活經濟壓力等等議題有許多關注。基於社會大眾有知與關心的權利,兒童癌症基金會接受各式社會社團的邀請,透過與社區連結辦理大型活動、參與社區園遊會、畫作拍賣會、大型音樂演奏會受贈及社團講座受贈等方式,對社會大眾進行兒童癌症宣導,幫助社會大眾認識兒童癌症,進而與兒童癌症基金會一起關心癌症兒童的家庭。107 年至108 年10 月,兒童癌症基金會在台灣各鄉鎮進行了16場宣導活動,幫助約2490 人次認識兒癌,
幫助兒癌。
  未來,我們期待能接受更多學校及社會團體的邀請,進入全台灣各個社區,進行宣導活動,讓兒童癌症基金會的足跡踏遍台灣每個角落,一起為癌症兒童加油。因為有愛,我們不孤單;社會大眾的愛,閃亮孩子的未來。

(本文刊載於2019年12月第146期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