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癌專欄】親職座談會 走進孩子的情緒視界

■ 文/社工 鍾湘怡

  您可曾從孩子的感官與視角來看世界。

  過去,對於孩子的關懷,經常從認知 的角度來探討。近年來,已經逐漸開始關 注孩子情緒產生與反應的議題。

  情緒,看起來很抽象的字眼,但簡單來說,就是個人對於外界事物的主觀感受,也因為它是主觀感受,所以不論正向或負向,都沒有絕對的對或錯。有些人會 認為有情緒是不好的,那是因為情緒可能 伴隨著哭鬧、打人、摔東西等等,但若將 情緒和行為分開來看,應該就會比較容易 分辨,情緒不是不好,而是要有適當的表 現方式。

  對於癌症治療中的孩子,除了一般孩子會呈顯的情緒狀況,可能也因為不能接受,以及藥物副作用而產生複雜度高一點的情緒議題。家長對於治療中的孩子可能 會有自責、心疼、包容等情形,但若過度放任,促使孩子情緒一發不可收拾,相對的也會逐漸形成另一種小霸王性格。

孩子抗癌歷程情緒經驗談

  參與本次座談會的家長認為孩子常會產生的情緒以「哭鬧」情形為最多,其次是「臉很臭」及「悶悶不樂」;其中也有 家長提出,孩子也會有「退化」及「講不聽」等行為產生(圖表一),讓家長感到困擾。

  而面對孩子情緒發生時的處理方式以 「跟他 / 她講道理」為最多,其次是「罵 他/她」,以及「和他 / 她吵架」、「順著他/他」,也有家長會採用「傾聽、同理、 討論」等方式(圖表二)。

1

當面對孩子情緒產生時,有 12% 的家長「非常同意」及 50% 的家長「同意」 常會有焦慮感及無力感(圖表三)。由此可知,當孩子情緒產生時,常會讓家長感到困擾,希望問題能被解決。

1

漫漫抗癌路,你/妳一言我一語

  玉蓮臨床心理師運用活動體驗方式, 幫助家長對於孩子的情緒產生及表現有更多的認識與體會(圖表四)。同時,可以 看到家長們也非常積極想找出孩子情緒產 生的原因,並尋求可解決之方法。

  座談會中透過經驗交流,以及活動體驗,增強家長們安撫孩子情緒之技巧與知能(圖表五),促進正向親密親子關係互動,提升家長對於培育孩子情緒管理的動 力(圖表六),降低面對孩子情緒產生時的焦慮感及無力感。

1

坐而言,也要起而行

情緒培育是要伴隨著行動力的。參與座談會後,家長們願意主動嘗試玉蓮臨床 心理師所指導的方式來幫助孩子,調整並培養情緒管理能力(圖表七)。

2

孩子終究要回歸到學校與他人互動。 家長要如何在癌症治療期間透過適當的方 式陪伴孩子,並教導孩子適當的情緒表 現,不至於過度壓抑,或過度放鬆,讓孩 子能呈現個人氣質,這確實考驗著每一位 家長。但是,抗癌路上有伴支持,你/妳 不孤單,讓我們走進孩子的情緒視界,一 起為孩子努力。

漫漫抗癌路

■ 講師/臨床心理師 謝玉蓮 ■ 整理/社工 鍾湘怡

生命中的亂數

  「人生若出現了一堆亂數,誰能快速 的把它從 1-50 數理好呢?」罹癌就像生命中出現了這一堆亂數一樣,對生命歷程 原有的期待,與現實生活中的夢想,也會 產生很大的落差與衝突,當然就會產生壓力。

  當我們發現孩子罹癌時,會感到害 怕、無法接受、希望能逃走,甚至會僵住、 無法思考;此時,也需要面對孩子多重的 情緒,排山倒海而來,和我們的情緒相互 交會。然而,負向情緒愈多,愈不想去思考的事,卻愈會佔據我們的大腦,看到醫 生來查房,拿出檢驗單就會開始緊張,那 種害怕的感覺又會再次一擁而上。

  當幸福感降低時,愈無法進行決策, 也只有將變數降低,幸福感才會增加。

進入孩子的情緒視界

孩子對於治療有情緒時,我們最常教孩子的是「不要去想」。

然而,強迫他不要去想,往往卻是揮 之不去,腦海中更會浮現治療中痛苦的樣 態。孩子的情緒是真實存在的,雖然知道 要控制,但實際上卻是困難的。所以,當 注意力集中在負向情緒時,理智判斷的能 力也會跟著下降,隨之而來的就是哭鬧、 不理人、生氣…等行為產生。

然而,我們要知道的是,他/她現在 這樣,不代表永遠都會這樣,孩子也期待父母能從他/她的角度,來看待他/她的 情緒反應。

同理孩子的情緒反應

孩子的心智、語彙會隨著年齡的成長 而擴展,每一位孩子都渴望被「理解、被 同理、能表達、情緒能獲得調節」。 父母生氣的背後往往是擔心,然而責 備的後果,卻是關係的破壞。因此,我們 應該先以愛與孩子連結,並與孩子內在情 緒對話,感受孩子內在的「挫折、沮喪、 難過、傷心、失望、不滿…」,當孩子情 緒的翻譯機,幫助孩子將情緒說出來,找 出原因,陳述所看到、聽到的狀態,最後 不帶負面評價的幫孩子說出感覺。 範例: 「你/妳因為上次化療一直吐( 因),所以現在不敢吃東西(狀態), 我覺得是擔心不舒服再發生對嗎?(感覺)」

我們可以做到 「安」「靜」「能」「繫」「望」

促進「安」全

  能為孩子營造讓內心安全的氣氛,減少接觸與未經證實有關之訊息或謠言。因為不實資訊容易刺激內在的焦慮,引發過 多的恐懼、憂鬱、憤怒等情緒。要相信醫療專業,勿聽、勿傳偏方,並拒絕探視。 為孩子預備相關的閱讀物,如合適的 繪本故事,以及安撫物品(有形、無形),如玩具、平時常抱的毛巾,父母愛的抱抱 等,促進孩子的安全依附。預備安撫物品 時,最好兩項以上,可以輪替使用,盡量 不要以手機、平板等為安撫物品,既使需 要使用時,也必須堅守設定使用時間的大 門,避免孩子網路沉迷。

促進平「靜」與鎮定

  有些人會害怕,有些人會胸悶,這些 身體反應都是非常正常的,通常也會隨著 時間減緩。當孩子哭泣、吵鬧、發脾氣時,可以透過調整呼吸,促進心理平靜,正面冥想放鬆畫面,幫助孩子轉移注意力。 家長也需要為自己設一個「洞穴時間」,讓自己可以安靜、沉澱自己的心情, 整理自己的情緒。

提升自我效「能」

  找回孩子現階段可以自己完成的事情,把自己身心安頓好,確認飲食、睡眠、 作息的規律與正常。運用「我可以」,讓 孩子生活自理,培養興趣與創作,同時利 用日曆消去法,提供孩子結構性的生活。 愈結構性的生活,愈可以預測,也愈能降 低孩子的焦慮感。 當孩子作對、做好,父母要給予讚 美。父母讚美孩子時,要呈顯具體亮點, 說明理由並給予讚美與肯定。 範例: 「住院這麼無聊,你還可以自己摺出 這麼多動物形狀(具體理由),我覺得你 有創造力又能利用時間(讚美與肯定)」。 「我知道妳一直忍耐,想要把功課完 成後才看電視(具體過程),我覺得妳很 努力(讚美與肯定)」。

促進聯「繫」

  多與親朋好友互動、聯繫。透過社會支持、討論、陪伴,告訴孩子「你/妳不 孤單」。每天與孩子談談他/她的心情,彼此在身旁安靜的陪伴,讓孩子知道你/ 妳是支持他/她,願意傾聽他/她、包容 他/她的喜怒哀樂,與孩維繫情感,不要 急著對孩子說教,要多傾聽,不評斷。

  同時,可以和其他家庭,成為互相支 持的關係,鼓勵就學的孩子持續與同學建立互動關係,透過同學的鼓勵,增加孩子 的情感支持。

找回希「望」

  對於意外來臨,並不是我們能控制的,試著把目前的每一天過好。每天和孩子一起找尋進步並學習感恩,陪孩子一起設定近期、中期、長期盼望,並每天對孩子說愛。

  提醒孩子,只要有目標與方法,我們終有一天可以慢慢地往前走,最重要的是要照顧好自己,讓孩子對自己充滿希望感。

(本文刊載於基金會2018年9月第141期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