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楊俊博士 (Jun J. Yang)

 

葉淑寧醫師翻譯 / 陳博文醫師校閱

楊

 

 

 

 

 

 

 

 

 

 

 

 

現在是美國田納西州St. Jude兒童研究醫院藥學研究所血液腫瘤計劃的博士後副研究員,專精藥物遺傳學。主要研究患者間抗癌藥物反應差異性的遺傳基礎,特別側重於兒童癌症藥物基因學的部份,包括:抗白血病藥物種族差異的遺傳基礎、復發性白血病抗藥性的分子作用機轉、新型抗白血病藥物的藥物基因學。

楊俊博士1998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2001年獲上海交通大學碩士學位,2006年獲美國印第安納州普度大學博士學位。2009年曾獲美國臨床藥理學和治療學學會青年學者獎,2010Alex’s Lemonade Stand 基金會青年研究員獎,2012-2015美國血液學會學者獎,2012年孟菲斯前4040歲以下的學者獎。曾獲研究獎助有NIHV基金會,白血病淋巴瘤學會。

楊俊博士在2017年「台灣兒童癌症研究群」顧問醫師年會,講演「兒童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的基因學:生物學和臨床意義」。會中他藉由遺傳基因變異說明為何白血病病患間會有不同的藥物治療反應和毒性差異性。

例如,TPMT(硫嘌呤甲基轉移酶)這種酶的活性在不同個體之間有很大差異。如果患者有某個基因變異導致TPMT的活性較低,給予常規6-MP的劑量,會出現很嚴重的骨髓抑制。依據TPMT基因型態的變異可以使臨床醫師有效地調整6-MP的劑量,最小化宿主毒性而不損害抗白血病功效。

在全基因關聯研究(GWAS)中,發現有一種NUDT15變異基因會強烈影響硫嘌呤的毒性,有這種變異基因的患者使用6-MP的劑量需要比標準減少92%。特別NUDT15變異在東亞人種相當常見,高達〜12%,相對在歐洲或非洲人後裔分別為0.2%和0%。

又如,NT5C2基因變異對ALL的復發具有特異性,並直接導致復發時對硫嘌呤出現抗藥性,表示先天遺傳和後天基因變異會共同調節抗白血病藥物的反應。同時,基因變異也影響兒童發生ALL的風險。目前至少有6個與兒童白血病相關的基因位點,例如ARID5BIKZF1CEBPECDKN2APIP4K2AGATA3;同時也發現家族性白血病相關的罕見基因突變,例如PAX5TP53

有些腫瘤基因變異和宿主先天遺傳有緊密連鎖的特性,例如GATA3基因有一種變異,與罹患名為「類費城染色體白血病」(Ph-like ALL)的風險升高緊密關聯。攜帶高風險GATA3基因的個體更容易患有Ph-like ALL,是攜帶遺傳自其他基因版本人群的3.85倍。這種帶有高風險基因變異的患者,很難治療,是一種預後極差的侵襲性白血病亞型。

總之,瞭解遺傳基因變異有助於理解白血病發病機制,抗藥性反應和毒性。進一步了解ALL的基因體學將最終導致完全個人化的治療模式。

(本文刊載於本會2017年3月135期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