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威廷
對任何人來說聽到腦瘤,無疑是件晴天霹靂的事,無法接受的事實,尤其是聽到就診醫院無醫生能開刀,需轉送台北榮總對家屬更是雪上加霜,因為本身為台南人,遠地就醫更是另一問題。
搭救護車來到陌生的榮總,透過陳信宏醫師細心照顧與詳細說明,順利完成第一階段開刀,妹妹腦瘤完成切除,身體問題初步解決,迎接而來的是心理建設與回復。因妹妹未滿三歲,經由陳醫生判斷有嚴重的加護病房症候群,需暫時回家靜養,再來挑戰第二階段的放射治療。
第二階段放射治療開始,陳醫師不斷鼓勵妹妹可以自己來,能不麻醉進行放射治療最好,不過妹妹年紀未滿三歲,初期無法配合,仍需進行麻醉作業,但不知是身體因素還是心理恐懼,妹妹麻醉效果不佳,除了塞屁股(肛門給藥)還增加靜脈注射,才能順利進行放射治療,看到妹妹每次治療都如臨大敵,哭鬧、生氣、不配
合,又是一次的崩潰和不捨,這樣的狀況持續將近兩個禮拜。為了讓妹妹能進入狀況,我們家屬和醫護人員只能不斷透過其他病童與妹妹溝通治療過程並熟悉放射環境,而放射師也協助讓妹妹多次試作不打麻醉,最後在護士們協助與家屬鼓勵下,奇蹟式的在兩個禮拜後,妹妹第一次不用靠藥物,帶著面罩乖乖的進行放射治療,當下只有感動,終於可以不用像打仗似的煎熬面對放射。不過因面罩壓迫造成的不適,仍需安撫與秀秀,雖然每次放射治療時間很短,但對妹妹而言,獨自在放射室卻是很大的挑戰,一次一次中,醫護人員親切的幫助和鼓勵,我們看到妹妹的勇敢和堅強,家屬也慢慢放心,漸漸的,妹妹也完成六周28 次的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檯上勇敢的吳小妹
量身訂做專屬的治療面具
整裝備載準備接受放射的小勇士
放射治療過程中會產生諸多不適,很幸運的,妹妹除了局部掉髮外,沒有頭暈、嘔吐狀況,心情方面也因護士們的陪伴與鼓勵,漸漸地釋懷,從害怕到與每個護士有說有笑,雖然治療後期可以轉為門診治療,但醫生護士視如己出的照顧與協助下,我們選擇住院治療,熟悉環境可減少太多不定因素,避免妹妹因外在因素干擾而不願意做放射治療。整個過程,從確診開刀到放射治療結束,歷經兩個多月,心情起伏有如洗三溫暖,對生命也有了重新的詮釋和珍惜,從煎熬、害怕、擔憂到嶄露笑容,我們終於走過來,雨過天青。
放射治療師協助吳小妹妹固定在治療檯上
後 記
吳小妹妹在2016/5 2 歲半時診斷為惡性腦瘤需要接受30 次的傳統放射性治療,對一個成
年人或是一位學齡期的孩童來說每天3-5 分鐘躺在治療檯上的靜止不動不是難事,但對於一個學齡前的兒童這可不是一項簡單的任務,所以為了讓治療順利進行往往麻醉是學齡前兒童接受放射線治療最佳的選擇。可是除了花費龐大的人力及物力外家長心中最大的痛還是對孩子的不捨及長期麻醉可能對孩子造成的傷害。由於第一線醫護人員的用心及付出讓病童及家屬不會因為治療造成疾病以外的二度傷害才是更人性化的兒童醫療。吳爸爸全家和吳小妹妹的經驗讓我們知道北榮兒童腦瘤醫護團隊的用心,也了解只要用心觀察讓學術理論與臨床實務結合,讓孩子透過學習其實孩子也可以作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