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紀實】愛,生活與學習 2018 北區兒童腦瘤親子座談會

/ 社工 劉鈶鍹

  罹患腦瘤的孩子因腫瘤生長位置不同,可能會有聽覺、視覺受損、智力退化、生長發育等問題。多重問題可能會讓孩子在「學習」遇到阻礙,甚至影響生活品質。

  今年我們邀請臺北榮總吳秋美床邊教學老師及黃婉如心理師,與我們分享如何陪伴與協助孩子的學習問題以及邀請抗癌小勇士家屬分享孩子回到學校的心路歷程。因本次參與座談會之孩子年齡層多落在國小,因此著重在了解學齡前到小學階段之兒童發展課程從淺入深,吳老師提到學習包含認知、態度、行為,缺一不可,為了能達到適應生活或自我實現。

  合理的壓力能帶來挑戰,透過系統性和關鍵性的指導挑戰成功便會有所成長了解孩子的能力,在學習中紀錄完成的事項,一起與孩子檢視學習歷程將挑戰化做為成長的養分。我們觀察到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調適身心狀態,在學習中,家長可以鼓勵孩子自己做選擇及支持決定。

  返校就學階段,家長與孩子除了做好心理準備,預先設想可能遇到的問題,也可以透過醫院評估報告,了解孩子的優勢及限制,學校鑑定安置會議的核心在了解孩子需要的支持與資源因此會議中家長主動提出需求,與委員一起討論及溝通,為我們的孩子做最適性的安排。

1

 

 

 

 

 

  特別提出「入班宣導」觀念,讓老師及同學先了解我們孩子的需求,透過合宜的人際互動、適當體能與活動、團體規範等,宣導正確觀念,希望能讓孩子逐漸適應團體生活,以銜接學習歷程。

  在課程中,黃心理師幫我們整理出孩子的需求,包含情緒、氣質、生理、認知,在大環境中堆疊且相互影響每一個學習環節。因此孩子完成評估報告後,長期追蹤是很重要的事情。透過案例分享,我們更清楚孩子可能面臨的困難,以及各階段學習及適應目標,提供個別教育資源。

02

  值得省思的是,返校後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重新適應環境,家長也需要調適身心狀態,先照顧好自己,了解自己的情緒反應。孩子生病後,有些事情需要放慢腳步,善意及包容的回應問題,讓孩子知道不一定要短時間追上同學進度,透過每天累積學習經驗強化能力,給予孩子希望和機會。家屬分享中也提到,讓孩子學習表達自己的需求,並理解自身狀況,讓我們一起陪伴孩子走過生活與學習,創造積極且有信心的生活!

  本次座談會相當圓滿,家長回饋相當好,孩子在拼拼豆豆活動中,享受自己完成作品的成就感,每一位家長及孩子都漾起滿足笑容,返回溫暖的家,讓我們來看看回饋分數吧!

4

過來人的經驗分享
 

在座談會中頎軒媽媽依據孩子的返校經驗,歸納了如下重點跟大家分享

2

/頎軒媽媽 蔡秀敏

 

重返校園可能遇見的有:

  1. 融入困難。
  2. 同儕異樣的眼光。
  3. 學習成就低落: 課業、實作、體力等。
  4. 情緒起伏大: 容易過度激動,或情緒低落。
  5. 時常請假。

可能的解決方法:向老師反應,慢慢找到適合的方法融入班級作息,例如多鼓勵參與班級活動、在沒交到同學前觀察其他人互動的方式與技巧,或者利用晨間活動,製造小朋友互動的機會,增加小朋友對於團體的認同感。

  1. 提醒小朋友在學校可以尋求幫助的方向: 例如導師、多元學習中心、輔導室等,以及陪伴練習與老師、同學對談。
  1. 頭上的疤痕、稀少的頭毛、助聽器,這些生理特徵可能引來許多注目。但其實所感受到的「同儕異樣眼光」不一定都帶著惡意,很大的可能是因為不了解。不一定每個人都有理解與同理的義務,也真的沒有必要追求讓每個人都同理,但是我們可以教會我們的孩子,身上的特徵的確很特別,可以坦然接受這些目光,也可以試著解釋。對於無法理解的人,真的不需要太過在意
  2. 課業落後: 透過定期的心智評估,了解孩子能力。心智評估非常的重要,可以幫助父母初步地「懂」孩子,也能夠在協助的過程中明白孩子的限制在哪裡,優勢又在哪,同時這份報告同時也是學校導師、多元學習中心(資源班)老師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據。
  3. 情緒: 起初返校,各方面遭遇的挫折累加起來會讓小朋友多少產生抗拒學校的心理,與導師、資源班老師隨時保持聯繫,並且告訴小朋友,這些情緒都是正常的,如果真的很難受可以求助(可以尋求幫忙的對象: 導師、輔導室、多元學習中心老師等等) 我們必須慢慢教導孩子: 學習自己表達需求、尋求協助。
  4. 身體動作不協調、體力較差造成體育課的受挫,除了多動多玩之外,也會告知職能老師,上課加強外,在家也幫助他做簡單的復建。體育課的運動量較大時,必須適當休息 #提醒小朋友在吃力或者覺得不堪負荷時,主動告訴老師。
  5. 多元練習解決問題的技巧: 從對談、遊戲,甚至處理問題的過程,帶著小朋友學著蒐集資訊,並且慢慢習慣接收到的資訊時先分析、分類,之後再解決問題做記號的方法、分組分類的技巧、反向思考、歸納、聯想等等。
  6. 常常請假(portAMRI、抽血,以及其他各科)不要怕請假,剛開始請假的日子,就像是返校後壓力時後的放風日,往醫院的路上可以有很多時間聊天,聽他說,並且適時給予鼓勵或者建議。回診次數多了,慢慢也能找到比較合適的安排方式。偶爾可能會發現一些新問題,可能是內分泌或者其他,有必要的話也需知會導師。

給家長的建議

  1. 找到適合和老師保持順暢溝通的方式: line、簡訊、電話等,以彼此都方便的為主,因為會很常連絡。
  2. 藉由書籍幫助: 傳記、繪本等。
  3. 幫助孩子找到宣洩壓力的方式: 運動、閱讀、黏土、畫畫、唱歌等等都可以。
  4. 術業有專攻,家長不要給自己太多的功課和壓力,我們能做的就是盡最大的可能了解他的身心狀態,以及適度的陪伴、談話、幫助小朋友發現困境與問題。
  5. 在醫院的時候有問題可以找醫師、護理師求救,回到學校,除了班導師之外,輔導室、特教中心、多元學習中心都是可以尋求資源與協助的地方,家長不慌不忙,小朋友也可以更冷靜地去面對。

與種種狀況「交手」時,家長要記得:

  1. 孩子面對問題的態度,遠比學業表現或事情的結果更值得關注。
  2. 不急著尋找強勢能力: 復健、運動、調整基礎能力與心理狀態優先。
  3. 相信孩子有找到方向的能力,家長的態度對孩子影響很巨大。
  4. 請記得,每個人都有遭遇困境的能力,必須要面對,才會慢慢地有解決困境的能力與勇氣,我們不可能總是擋在他的面前,解決掉所有問題,但是我們可以陪著他成長,讓他漸漸成為一個成熟到足以勇敢面對、樂觀向前的人。

繪本推薦:

我的妹妹聽不見、想要大受歡迎的鯊魚、我是老大!、宮西達也的繪本、小蝙蝠找朋友、沒有人喜歡我、企鵝到底會什麼(Alex Latimer的繪本也適合共讀,家長與孩子一起成長) 星飛過、爺爺的天堂筆記本、獨自去旅行、跟爺爺說再見、爺爺有沒有穿西裝。

(本文刊載於基金會2018年6月第139期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