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兒童醫院 小兒內分泌科 劉士嶢醫師
校閱/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兒童醫院 小兒內分泌科 蔡文友副教授
兒童腦瘤是發生率僅次於白血病的一種兒童癌症,也是在兒童最常見的一種固態腫瘤。根據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2015 年度的統計,所有十八歲以下新發病的癌症病童有498 位,其中腦瘤病童就佔了百分之二十。罹患腦瘤的病童常會因為腫瘤長在大腦的不同部位,而有各種不同的臨床表徵。其中,長在下視丘及腦下垂體部位的腫瘤,經常表現內分泌相關的症狀,如尿崩症、生長遲滯、甲狀腺功能低下等;但這些症狀有時不易被發現,有時也不易讓父母聯想到孩子可能罹患腦瘤。此外,由於外科手術及放射線醫學的進步,腦瘤病童的治癒率及存活率近年已有大幅提升,也因此突顯了這些孩子未來可能需要長期接受內分泌的補充治療。以下筆者便以簡短的篇幅,向各位讀者介紹與兒童腦瘤相關的內分泌問題。
人體最核心的內分泌器官是位於顱骨蝶鞍部的腦垂體,而腦垂體往上藉由腦垂體柄與下視丘連接並接受其調控,這部位附近的重要構造還包括視神經交叉及第三腦室。腦垂體前葉除了分泌生長激素及泌乳素外,也會分泌各種促素來刺激下游的內分泌腺,包括大家熟知的甲狀腺、腎上腺、及性腺(睪丸或卵巢)等。腦垂體後葉則儲存並釋放來自於下視丘的抗利尿激素及催產素。下視丘除了內分泌功能外,也是人體調節體溫、食慾、睡眠、情緒的中樞。
除了一些在兒童較少見的功能性腺瘤外,長在蝶鞍部的腫瘤常會壓迫附近的正常組織(尤其是腦垂體),或是對腦垂體柄及下視丘產生浸潤性破壞而導致各種激素缺乏。當腦垂體前葉受到腫瘤壓迫時,生長激素分泌不足是最常見的起始表現,其次則是影響性腺促素及甲狀腺促素的分泌。生長激素缺乏所造成的孩童生長遲滯或身材矮小,由追蹤這些孩子在學校的身高紀錄,即可早期發現生長速率減慢甚至根本沒長高。性腺激素(睪固酮或雌激素)缺乏會使得孩子過了十二、三歲還沒有第二性徵發育,或是已有部分發育後卻不再進展。甲狀腺素缺乏在成人會引起便秘、怕冷、全身浮腫等症狀,在孩童還會影響正常生長及神經發育。
當腦垂體後葉受到腫瘤壓迫或是腦垂體柄受到浸潤性破壞時,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將造成孩子的小便大量增加,一天可能達到三四公升以上,並伴隨口渴一直喝水,半夜反覆起床尿尿甚至尿床的情形,也就是所謂的尿崩症。當下視丘受到腫瘤影響時,也可能造成體溫調節異常、無飽足感而食慾大幅增加、情緒反應退化、或睡眠時間延長等神經學症狀,這些症狀常進一步影響兒童的學校表現,但家長或老師未必會聯想到腦瘤的可能。往往等到蝶鞍部腫瘤的體積進一步增長,壓迫到附近的視神經交叉或第三腦室,產生了視力減退、視野缺損、腦壓上升合併頭痛嘔吐、或癲癇發作等症狀時,才緊急就醫。
蝶鞍部常出現的腫瘤包括顱咽管瘤(Craniophayngioma)、生殖細胞瘤(Germ cell tumor)、視神經膠質瘤(Opticglioma)、室管膜瘤(Ependymoma)等,目前治療的原則需視腫瘤細胞的組織學型態、腫瘤生長位置、病童年紀等因素作全盤考量,大部分先經由手術切除,之後再配合化學藥物或放射線治療。在所有腦瘤病童的療程中,手術後的放射線治療(Cranial irradiation)可能造成長期的內分泌問題,其中最常見的便是生長激素缺乏。
腦垂體的各種內分泌細胞會受到放射線照射的破壞,其中最脆弱的一群便是生長激素分泌細胞。根據國外的研究,兒童腦部若接受能量20 格雷(Gy)以上的放射線照射,成年後較可能有生長激素缺乏;而接受能量30 格雷(Gy)以上的放射線照射的孩童幾乎都會缺乏生長激素。當腦瘤治療完成後,若孩子有生長遲滯的現象,如生長速率偏離正常生長曲線,或是一年長不到四公分,可以考慮找小兒內分泌科醫師評估是否有生長激素缺乏的情形,進而補充治療以改善成人身高。其他內分泌功能若同時有受損,如尿崩症、甲狀腺功能低下、或青春期發育遲滯等,經由小兒內分泌科醫師評估後,大部分也能藉由荷爾蒙補充治療以維持正常的內分泌功能。
兒童腦瘤的治療仰賴團隊合作,目前醫療技術的的進步已大幅提升了腦瘤病童的治癒率及存活率。這些孩子後續長期的醫療需求,更需仰賴父母及照顧者的耐心觀察,以及不同專業的分工合作,方能提供最完善的醫療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