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癌專欄】因為愛,才有勇氣;因為勇氣,才有堅持的力量 談兒癌初期心理狀態及適應

因為愛,才有勇氣;因為勇氣,才有堅持的力量 談兒癌初期心理狀態及適應

撰文者:高雄長庚醫院兒童青少年心智科 謝玉蓮臨床心理師

    病房注射室中傳來孩子的聲嘶力竭的哭喊:媽媽,救我!我不要打針,好痛好痛!我要回家,我不要打針,我不要打針,媽媽,救我!

    這場景,在兒癌病房,是再熟悉不過的畫面。但在母親的眼中,這三分鐘,卻是如此漫長。面對孩子的躁動、反抗,只能輕聲安撫,卻不得不用身體力量壓制;望著孩子求救的眼神,心碎的聲音、內疚的情緒,已在崩潰邊緣…。

    從醫師口中知道家中那活潑可愛的寶貝罹患兒癌,第一時間,是多麼「震驚」,這癌症怎麼會找上孩子,不知所措、心慌,心裡多希望這是一場騙局,我們[否認]著這事實,想著檢體一定是弄錯了,到各醫院檢查確認;[憤怒]著怪罪這食安問題、怪罪自己沒有注意到徵兆、怪老天不長眼睛;心存著盼望,帶著孩子求神問卜,祈求奇蹟,和上天[討價還價];找尋醫療證據、治療方式,但慢慢的,我們會逐漸「接受」這是個事實,積極的配合醫療,但也可能心累了、沉重了,看著孩子哭泣、想起接下來的抗癌過程,我們失眠,甚至開始懊悔內咎、遺憾惋惜,對於未來沒有希望,而出現[憂鬱]情緒。

  這些心路歷程,在初診斷兒癌的家屬中是常見的,是我們在面對重大壓力事件時,心理正常的保護機制。

    孩子進行著化療,身體也因為化療而可能出現種種不適應的副作用,牙齦疼動、食慾降低、了無生氣;生活作息被打亂,最愛的家人、朋友、興趣、活動,忽然被侷限在小小的病房中;忽然間,因為副作用,頭髮掉了、月亮臉,種種外觀上的改變;更因為頻繁的打針、臨床檢查,讓孩子哭泣、莫名恐懼、生氣、失眠、脾氣暴躁、沒有安全感。

 這些行為表現,在兒癌孩子身上,是正常的身體反應,是一般人面對威脅情境的常見情緒感受

    只是當雙方都在這情緒漩渦時,因為孩子生病角色,父母可能因為擔心孩子營養,而對孩子食不下嚥而生氣、擔心;可能因為怕孩子無聊、想讓孩子心情好,而多以手機、電視、電玩打發時間,導致孩子都待在病床上,對其他人事物無興趣;也可能因為內疚,面對孩子情緒勒索(哭泣、生氣),而多以安撫、順從,導致療程結束,回家後成為小霸王。

    當然,大人們也可能因為照護的體力極限、對於療程的擔心、與孩子互動的壓力,更可能造成家庭中與其他成員的衝突,更別說手足的失落。

 但因為愛,我們知道兒癌是需要長期抗戰,需要堅持下去,只是在堅持前,我們需要得到勇氣,得到力量。


            請幫助自己、孩子、家庭成員、手足掌握【安心五寶】

 

【安】促進安全

營造讓內心安全的氣氛:

    大人試著減少接觸與未經證實有關之治療訊息或謠言,不實資訊容易刺激內在的焦慮,引發過多的恐懼、憂鬱、憤怒等情緒。對於醫療處理有任何疑問,請多加詢問主治醫師、護理師,建立正確訊息溝通管道。

    安定了自己的心,我們才有能量安定孩子的心。

【靜】促進平靜與鎮定

    面對巨大壓力時,身體的壓力反應因人而異。有些人會害怕,有些人胸悶,這些身體反應都是非常正常的,通常也會隨著時間減緩。

    當孩子哭泣、吵鬧、發脾氣時,轉頭讓自己深呼吸,透過調整呼吸,讓自己轉念,促進心理平靜後再去處理孩子。

    當發現自己面對醫師告知兒癌狀態、療程有害怕、焦慮狀態時,正面冥想放鬆畫面,轉移注意力,鎮定後,再去思考接下來決策。

【能】促進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一種「我可以」的感覺。在生病期間,找回一些孩子現階段可以完成的事情,例如:自己吃飯、洗澡、整理儀容等等生活自理能力;將自己的興趣,例如手作美勞、畫畫創作,帶進生活作息中。功課、學習,逐步的完成,並給予鼓勵、肯定。例如:面對侵入性治療,打針、換藥,給予孩子預告、說明,並可具體、視覺化,提高孩子自我控制感,例如:等等打針,數到30就打完了,來1.2.3…..;我們再做5次療程就可以回家,每做完一個療程,就在月曆上,讓孩子劃掉或做記號。

    在過程中,有一件很重要的事,便是把自己身心安頓好,確認飲食、睡眠、作息的規律與正常。

 

【繫】促進聯繫

    多與親朋好友、兒癌家長病友互動、聯繫。透過社會支持、討論、陪伴,告訴自己「我不孤單」,告訴對方「你也不孤單」。

    與孩子談談他/她每天的心情,彼此在身旁安靜的陪伴,讓孩子知道妳/你是支持他/她,願意傾聽他、包容她的喜怒哀樂。

【望】找回希望

對於孩子罹患兒癌,並不是我們能控制或干涉的,試著把目前的每一天過好,提醒自己,只要有目標與方法,我們終有一天可以慢慢地往前走,最重要的是要照顧好自己。

 

 

                            因為愛,才有勇氣;因為勇氣,才有堅持的力量。                         

          這段艱辛的路途中,我們陪伴您與孩子,

              臨床心理師,一直都在。

參考資料

黃天豪臨床心理師所撰之:心理健康專題~情緒急救箱:心理護具「安靜能繫望」。

http://epaper.hrd.gov.tw/155/EDM155-06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