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癌專欄】如果學校是大海,讓返校之路像燈塔般充滿光芒

如果學校是大海,讓返校之路像燈塔般充滿光芒

 

文/高雄長庚醫院兒癌團隊臨床心理師 游于涵

1

 

 

 

 

 

 

 

 

 

   記得前陣子聞名世界、擱淺在蘇伊士運河的那艘大貨輪船嗎?全球關注著它要「如何」脫困、「何時」脫困,而協助它脫困需要各方協助,我聯想到兒癌孩子如果是艘船,那他的返校之路要怎麼走會更順暢?罹病,或許像是船擱淺了,而返校則是預備航回大海,前方有沒有閃耀著光芒的燈塔指引?

 

 返校中的困難重重彷彿一場又一場的暴風雨

 

    病房內,心理師和六歲的庭庭進行遊戲*(註)時,他伸出一對小腳ㄚ子嚷著:「我要穿角落生物(襪子)去上學」,一雙無所畏懼的大眼睛轉啊轉,對於回去上學充滿興奮之情,反而病床旁的媽媽不發一語,肅靜的氛圍透露著返校之路其實是「單純但不簡單」的一條路。有些孩子返校確實不容易,暫停了一兩個學期再回學校的孩子,面臨的第一個關卡是「生活又改變了」,好不容易適應了醫療環境的節奏,又要重新調配生活步調,別小看這樣的改變,對孩子們來說,這些改變的壓力不亞於搬家、家庭變故。再者,孩子在治療期間的外觀或身心狀態起了很大的變化,和老師或同儕許久不見甚至從未見過的陌生感(有些孩子跨階段返校是要適應全新環境),以及在校園要飲食注意以及各種環境安全的考量(如避免碰撞)等等,都會讓兒癌孩子的身心狀況十分耗能,更別說遇到不友善的情形或適應壓力。

 

    讓身旁的人一點一滴散發出善意之光

 

    兒癌孩子在診斷、檢查,漫長的治療和反覆進出醫院的過程裡煎熬,絕大多數需要先暫別校園環境,一來是接受治療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心力,二來是隔絕不必要的感染風險;然而治療告一段落、各種風險得以控制,家屬、醫療團隊、教育端都會希望能讓孩子回到校園,重返學生任務。高雄長庚兒癌團隊在返校前兩周到一個月,先與孩子和家庭密集的討論以及著手計畫,包含先與學校聯繫、提供相關衛教資源、事先準備返校的環境(包含物理條件調整),心理師也會和孩子和家長進行會談,探索孩子對於返校的疑慮,為可能的困難進行計畫,也賦予親子找回更多的心理能量,面對返校的挑戰。

 

    曾有一名即將返校的青少年面帶憂愁地問我:「為什麼我一定要現在回學校?」他面臨著不回學校就得和下一屆一起讀書、適應108新課綱的生活。我知道,他身旁的人曾和他討論過許多返校的優劣利弊了,所以他想問的並不是答案,而是在返校的決定前,他的複雜的感受,如迷惘不安、擔憂沮喪、想逃但又不敢逃、想面對又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等等,能被好好承接著。

 

    與其預設孩子「一定得返校」,不如先保持開放、友善、且好奇的心

  1. 理解孩子在擔憂的主題,讓他有機會說出心裡的想法
  2. 和孩子聊聊過往對學校的印象、返校後有哪些同學或哪些活動是值得期待的
  3. 不預設立場或目的,單純且開放的和孩子聊聊學校,讓孩子找回熟悉感
  4. 孩子拒絕返校時,大人先接納自己有擔心或憤怒的感受,但不是把自己的情緒加諸在孩子身上,因為讓孩子接受回學校是需要時間醞釀的

 

    讓兒癌孩子重返學校,家長、老師同儕、醫療團隊三方齊力定位為孩子的燈塔,過程中我們「堅定、友善而包容的態度」,但並非過於指導的角度,大部分孩子會感覺到自在而愉快,將更有飽滿的力量中找到答案。

 

    *註記:兒癌病房中的遊戲介入,除了是運用遊戲做為媒介,與兒童和家屬建立關係,還能刺激活化兒童在病房中的心理動能、啟動兒童覺察和處理情緒感受。另外,也示範和引導兒童在病房內可維持的活動和學習情境,並可強化親子間的正向溝通,統整治療經驗以及增進兒童和家屬的效能感。